跳至主要内容

迁徙的人 (二)

初中平平稳稳地在同一个地方住了三年,这是我稀少地体验到邻里生活的日子。当时住的是平房,邻里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往来比较密切,经常一起吃饭喝酒、唱卡拉OK什么的,有时傍晚还一起打打羽毛球。后来家里趁便宜又在近旁买了间小屋,给我一个人住。不过饮食起居当然还是和父母一起。从小到大,这是我第一次有了独自的空间。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虽说也不过就是看看书、听听音乐,却渐渐地觉醒了独立的意识,从童年走向青年。有的人喜欢热闹,身边不能离了人,做什么都要有人陪着。我则是喜静不喜闹,很明白独处的好处。生活中精深微妙的乐趣,往往都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体会出来。读书、写作、思考等需要专心致志的事自不用说,即便是些琐碎小事,呼吸雨后湿润爽朗的空气、欣赏路边兀自开放的花朵,终归也是要一个人去感受的。这段独居的经历,让我天性中静谧的一面自由舒展开来,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不小的影响。
升到高中之后,为了上学便利,我们家搬到了学校旁边。新家在市中心,比之前住的地方要繁华热闹,刚搬过去时颇有些兴奋。我还记得搬家的当天,和帮忙的亲朋吃过饭后,我到附近转了一圈,找到一家书店翻翻漫画杂志。晚上回来看看动画节目,觉得还是挺开心的。那时我还不知道,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高中三年是我生活中最痛苦、最难熬的一段。首要的理由当然是严酷的学业,早上七点上学,晚上十点半放学,每周只有周末下午休息半天。当时总是睡不够,简直站着都能睡着。比起沉重的课时安排所造成的生理压力,更可怕的是考试排名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每次都是心惊胆战。再有是家里不顺,搬家前一年父亲心脏病发在家养病,家里一下子少了经济支柱。人到中年遭遇挫折,父亲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母亲做了多年的家庭主妇,这时突然要去打工赚钱。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母亲做的都是些体力活,所受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全家人各有各的难处,家里的气氛很压抑。因为教育背景的不同,我和父母间有鲜明的文化代沟,加上我当时处于叛逆期,彼此间矛盾冲突不断。我知道争吵没有好结果,后来就开始冷战,回到家都不说话。到后来连冷战都不能了,只好独自生闷气。
我从小到大都是模范生,一向严格要求自己。父母的学历不高,在我课业方面从不过问,也没因为我考试考得好有过什么奖励,只是习以为常罢了。我就读的是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藏龙卧虎能人辈出,省状元都出了好几个,我虽然仍处上游,可是自然不像在初中时那么突出了。考试本已艰难,试后排名更加无情,优等生的成绩都是伯仲之间,一次马虎大意、发挥不佳就可能导致名次大幅下滑。考试失意造成的那种懊恼、悔恨,时至今日仍常常在我的噩梦中出现。记得有次考得不好,家长会后母亲板起脸来教训我成绩下降如何如何。明明自己已经付出全力了,却要被平时不关心我学业的人指责,真是使我出离了愤怒。当时我并没有发作,反而和颜悦色地接受批评,还信誓旦旦地说下次努力。我知道家里的苦处,也知道代沟导致沟通困难,说也说不清楚,吵架一点好处都没有。随后我说要出去走走,一个人跑出去很远,到了一处没有人的河边静静地坐着,告诉自己一定要熬过去。
生活中的很多事,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只能忍过去。最悲伤的一瞬间,就是明白了这些不开心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现实所造成的。我知道父母的出生年代和生长环境,我不能要求他们既开明又睿智。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短短百年里从封建社会变到现代社会,文化传统剧变,其中几代人的差异是巨大的。比如说,我曾因为关卧室门与父母产生过冲突。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不注重隐私的,父母不会把子女当成独立的人,更像是依附于自己的所有品。我强调自己的隐私权,在父母眼里就成了对他们的冒犯。再比如说彼此间的交流,我总觉得与父母沟通不顺,因为他们根本不习惯这种沟通。我的父母和祖父母一辈的关系就有着缺憾,这缺憾又传到下一代。在传统观念里,「父亲」的形象就是一家之主,生活的重心是赚钱养家,无暇与家人沟通。爷爷去世后,父亲就曾多次表示后悔当初没跟他好好聊过天。而在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父亲忙于工作,我们彼此间相处的时间极为有限。姥爷去世的早,母亲从小在继父家长大,形成了坚强独立的性格。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只有辛苦劳作默默付出,却没有什么情感的表达,极少向我表现温柔的一面。这些生活的缺憾,又能怪的了谁呢。
小时候觉得父母像天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学之后才知道,原来父母能力有限,很多问题都答不出来;青春期时觉得父母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有时甚至面目可憎;长大之后终于明白,父母不是超人,也不是恶人,只是普通人罢了,像芸芸众生一样,会做对事也会做错事。更可悲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逃不过社会的摆布。
好在故事有个好结局。谢天谢地,我终于成功地把高中熬过去了,而且成了高考的得利者。高考是残酷无情的,同时也给了所有人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成功的人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换取一个好前程。对于我来讲,高考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了我离开东北的机会。
我长大的过程中,眼睁睁地看着东北一步步跌入谷底。东北衰败的原因很多,我对经济只有一知半解,不妄图透彻分析,只说说显而易见的几点。东北有天然的地理劣势,气候寒冷,交通运输不便。建国以后,东北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一旦支柱产业遇到问题,比如资源枯竭,经济就迅速崩溃。东北多是国有企业,依赖政府投资,工作效率低、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不切实际的计划经济,各种毛病都占全了。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缺少市场意识,竞争力低下。经济走下坡路后大量人口流出,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造成恶性循环。现如今东北各项经济指标逐年下滑,将来恐怕会越来越糟。
所以,但凡有些危机意识的人,都主动从东北逃出来了。我刚上高三时,父亲就转行去唐山做生意。我高考时只有母亲陪着,直到大学入学时父亲才回来给我送行,这就是后话了。
选大学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我都一片茫然。国内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都成了考试机器,只知道要考个好分数,根本没机会发展自己的喜好、考虑将来到底想做什么。这时突然让我自己为人生做主,就像是突然把常年卧床、肌肉萎缩的人扔到野外生存一样,每迈出一步都心惊肉跳。最可怕的就是输不起,错不得。我那一届是要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报考,需要自己估计分数,高估了可能考不上,低估了又浪费分数。学校的报考分数变来变去,每年都有浮动。一旦第一志愿录取失败,第二志愿被名校录取的几率是很低的,只能去低一档的学校。所以即使有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报名也是带有风险的博弈。
父母什么都不懂,老师们也只能给出参考,最终还得要我自己拿主意。临报考那几天,我从早到晚在网上查资料,比对历年分数线,想尽办法找到最优方案。母亲一直催促我,让我早点给身在外地的父亲一个说法,更加让我心烦气躁。到最后,我用了最保险的办法,按照分数高低,填了上海、北京、大连的三所高校,彼此之间拉开了相当的分数差,以确保无论最终分数如何都能有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专业也是按照录取难度,从高到低填的,没有太多考虑个人喜好。更确切地说,我对各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根本谈不上什么个人喜好。最终我被第一志愿的上海高校录取,专业则是第四志愿,学了计算机。
这个结果,无论当初还是现在,我都相当满意。多年的辛苦学习,终于有了回报。有时我会感慨,要是当初考试发挥失常,或是报考时一念之差,又或是运气有变,我的人生轨迹就要大变样。我是喜欢控制风险、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的人。把人生押在一场考试上,赌注实在太大了。大概从这时起,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人生中接下来的选择都有周转余地,而不是大起大落、成王败寇。

文章索引:迁徙 (一) (二) (三) (四) (五)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