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私房电影十选


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聊一聊自己最喜欢的十部电影。我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足有上千部,要从中挑出十部来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十部电影的名单变来变去,难以定夺。我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另外十部电影来,无论是我对其喜爱程度还是电影自身素质都不遑多让。在最终定下的这份名单中,我尽量选择不同风格的影片,以便涵盖我的观影经历、总结我的电影喜好。因为内容题材大相径庭,难以比较电影之间的高低,下面按照上映时间排序。

《天堂电影院》(意大利,1988)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09年元旦,那时我在上海读书。因为放假的缘故,上海本地的同学和老家较近的南方同学都回家了,宿舍里就剩下我一个人。由于寂寞无聊,我跑去网吧看电影,阴差阳错就看了这部《天堂电影院》。看到最后我泪流满面,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后来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父亲,他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勉强才能跟上字幕,同样也被感动到落泪。这部电影有超出文化隔膜、打动人心的地方,那就是对过往的怀念。无论是谁,多多少少都有怀旧的情结。哪怕再铁石心肠的人,想到童年的趣事、初恋的美好、亲人的关爱,心中总会涌上一股暖流。这部电影就成功地唤起了那份温暖。结尾主人公重回故里是画龙点睛之处,往日旧时光在今日重现。当最终看到老放映师留下的吻戏胶卷,伤感、喜悦、激动……无数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深深感到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天堂电影院》不单是一部好电影,更是送给电影的一首赞美诗。

《霸王别姬》(中国,1993)

《霸王别姬》是一部史诗电影,看完仿佛过了一辈子。在我看来,《霸王别姬》有三层好处:首先是精彩的故事,构成了电影的骨架,这主要要感谢原作者李碧华;再有是精彩的表演,生成了电影的血肉,尤为突出的自然是张国荣;最后是主题的升华与提炼,铸成了电影的灵魂,这是导演陈凯歌的功劳;此三者缺一不可。后来我读了原著小说,虽然故事够传奇,总觉得少了精气神,流于通俗;张国荣再才华横溢,也免不了被粗制滥造的港片暴殄天物;陈凯歌追求的宏大叙事一旦没了内容的支撑就变得空洞干瘪,他后来的作品素质节节下滑有目共睹。所以这是部享尽天时地利的电影,二十多年过去了,国内再也没能拍出第二部来。这部电影层次丰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看完这部电影,最让我感概的就是命运无情,人生无常。面对历史的车轮、时代的巨浪,普通人就像小虫小虾,毫无反抗之力。经历过苦难的人,最要紧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警醒、帮助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大话西游》(香港,1995)

《大话西游》是一部奇特的电影,大概只有华人才能看得出其中的好处。《大话西游》重新解构了《西游记》。这部电影的默认前提是:观众认识孙悟空、唐三藏,知道西天取经的故事;否则连故事都看不明白。正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太熟悉了,所以每一处颠覆都造成了奇妙的笑点。在喧哗杂乱、颠三倒四的表面下,《大话西游》讲述了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人与人的相遇,有相见恨晚,也有相见恨早。拥有时不知道珍惜,错过了已追悔莫及。现实不是童话故事,总有重重阻隔让王子和公主不能在一起。当结尾响起《一生所爱》,终于明白什么是笑中带泪。内心太悲伤,才要装作若无其事。

《攻壳机动队》(日本,1995)

我看过太多精彩的日本动画电影了,《幽灵公主》《岁月的童话》《阿基拉》《千年女优》……实在难分高下。选择《攻壳机动队》是因为它对我有启发式的影响,让我知道原来动画可以这么酷,原来动画可以探讨这样复杂的问题。《攻壳机动队》讨论自我的定义:当人体机械化,当人的记忆可以被篡改,要怎样确定自我呢?自我是不是寄居在驱壳中的灵魂呢?我认为,自我是持续变化的,并非永恒不变。即使没有动画中高科技的影响,人从青少年到成年、老年的生长过程,同样经历了人格的改造。我不相信身心二元论,如果我的肉体被替换,我的感官、欲念、性格必然也产生变化,不可能存在一个不变的灵魂。说到底,如果我能确定自我的存在,确定我拥有自由意志,那就足够了。无论自己身为何种形式,并不会让我动摇。当然,这是一部动画,而且是影像技术高超、惜字如金的动画,并不会也没必要像论文一样全面深入。能带来故事和视觉上的享受,又能激发观众的思考,《攻壳机动队》是当之无愧的杰作。

《黑客帝国》(美国,1999)

如果事先看过《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读过赛博朋克小说,会发觉《黑客帝国》并没有太多的新东西。但这并不是《黑客帝国》的缺点。正相反地,将旧要素整合包装,用新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通俗文化的一种继往开来的繁衍方式。奥德赛、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游记乃至福尔摩斯探案、007,这些故事里的经典要素都被反复借鉴与演绎。比起原始母本,《黑客帝国》包装更华丽,节奏更快,更容易被广大人群接受,说它是赛博朋克文化的集大成者并不为过。《黑客帝国》是一个惊艳的开端,预示着鼓舞人心的未来,然而随后两部并不太合我心意。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请了袁和平做武术指导,给西方影视业带来正面影响,此后好莱坞电影动作戏水平显著提升,可谓额外的惊喜。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西班牙,1999)

西班牙的影视作品总给我留下夸张、过于戏剧化的印象。阿莫多瓦的电影充斥着谋杀、变性、同性恋这些强烈的戏剧要素,更加强化了我的刻板印象。《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女主角的儿子一开始就遭遇车祸去世,她的丈夫变性做了妓女还染上了艾滋病。这种离奇的剧情实在太远离现实了。影片中却把这种超现实的苦难拍的真实自然,娓娓道来。这部电影中的女性都对苦难有着强大的承受力,什么痛苦都能用泪水化解,还能宽恕生活中的不幸,惨痛的故事拍的温情脉脉。女人是情绪化的,戏剧化的,却更柔软,更坚韧。题目中的「母亲」一词也突出了女人母性的特点。电影开头女主角失去儿子,为了儿子的遗愿去寻找伤害过自己的丈夫;结尾处身染艾滋的修女产下了婴儿,这孩子奇迹般地没有染病。以母亲的身份,女人可以变得更温柔、更强大。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好处,就在于深入探讨和阐述了女性的特质,是一部挖掘人性的佳作。

《笑的大学》(日本,2004)

《笑的大学》原本是部话剧,剧本千锤百炼,可以作为编剧的教学典范。整部影片的角色安排和场景设置非常简单,就是两位主演,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所有内容都要靠演员的表演来展现。这部电影的结构也非常简单明了,看过开头十来分钟就能猜出后面的套路来,就是审查官不断刁难编剧、编剧巧妙地修改剧本。正是这份简单才考验真功夫。假设只保留这个创意,把具体内容换个人来创作,能不能做到同样的简洁洗练,每一个转折、每一处笑点都恰到好处呢?原作三谷幸喜的表现堪称完美,几乎挑不出毛病来,我想很难有人能做到更好。当然,工整的过了头也算是个微小的缺点吧,毕竟匠气有点重。好的喜剧不仅是幽默,更要有内涵。影片中讽刺的文艺审查,估计所有创作者都心有戚戚焉。哪怕是今时今日,自由创作仍旧是件奢侈的事。有技巧,有内涵,《笑的大学》是部了不起的喜剧片。

《坠入》(美国,2006)

与这份名单里其它赫赫有名的影片相比,《坠入》是部比较小众冷门的电影。不夸张地说,《坠入》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我很讶异这部电影没有取得更高的声誉。这部电影的故事很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风格,反映了叙事的模糊性。影片中一位意外致残、一心寻死的特技演员在病院里认识了一个小女孩,每天给她讲幻想故事,想借机利用她拿到安眠药自杀。这幻想故事荒诞不羁,情节桥段来自于他参演的粗劣影片;可是经过小女孩的想象,竟然完全变了一番面貌。小女孩按照自己的理解(比如把主角讲的印第安人当成了印度人),脑补出一个个绚丽动人的场面。纯真孩童脑海中的世界实在太美好,影片中的每一帧都色彩斑斓、美轮美奂。与许许多多高深复杂的电影相比,这份自然童趣更能打动我。

《狩猎》(丹麦,2012)

电影是门综合艺术,不一定非得要有个明确的思想主题。但有一类电影,明显是带着鲜明的立意来拍摄的,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心,想为现实社会造成正面的影响。早年的《偷自行车的人》《十二怒汉》,近些年的《熔炉》《辩护人》都是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电影,《狩猎》也可以归入此类。这类影片里我更偏好《狩猎》,因为它的手法更自然,所反映的内容也不限于一时一地。影片中男主角被诬蔑侵犯儿童,在法庭宣判无罪后仍然受到周围人的歧视。结尾时他似乎重新融入社会,然而背后依旧隐藏着让人不寒而栗的黑枪。在我看来,热衷于道德审判的人是把道德退化为原始的禁忌,完全曲解了道德的意义。仅凭片面的信息,就认定一个人罪大恶极,做出低下的攻击,这是缺乏文明、藐视法律的行为。《狩猎》客观冷静的风格也让我非常欣赏。光有一腔热血解决不了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处理才是正确的态度。

《鸟人》(美国,2014)

《鸟人》的每一个环节都完成的太漂亮了,让我赞叹不已。长镜头手法非常华丽,能把紧张的戏剧冲突、复杂的内心情绪一镜到底拍出来,堪称炫技。背景音乐也选的太好了,鼓点时而随性时而压抑,让我见识到了打击乐的魅力,没有旋律一样能感染人心。影片中主角对理想主义的追求让我感同身受,想要追求艺术却受到各方面的阻挠,连自杀都成了媒体从中牟利的热点新闻。几位演员的现实经历也为电影造成了一种真假莫辨的奇妙效果,过气好莱坞明星来演过气好莱坞明星,知名方法派演员来演知名方法派演员,现实与虚构混杂在一起,可谓神来一笔。《鸟人》是部耐看的、手法复杂的影片,每次观看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随着时间流逝,我猜想《鸟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成为公认的现代经典。


以上就是我选出来的十部影片。正如开头所说,这是个困难的选择。如果过一个星期再问我,恐怕我就会答出另外十部影片来。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这十部电影都是我心中的杰作,足以反映我的审美趣味。

最后再聊几句离题的话。我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成熟程度。跟文学、绘画、音乐相比,电影实在太年轻,或许还没有到真正的成熟阶段。跟其它艺术形式中的经典作品相比,我对著名「老」电影的价值是存疑的,以为它们并没有像莎士比亚、巴赫那样足以承受时间的考验。我觉得很多过去的电影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未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比如说希区柯克是电影界的伟人,他的悬疑手法大家都要学。经过反复的试验、发展,希区柯克的技法已经化成养分被吸收干净,现今的悬疑片要比希区柯克的片子好看得多。诚恳地说,我认为今天的观众即使不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也不会错过太多。我选出来的这些影片都离现在比较近,其中包含着我的这一态度。不断涌现出新的好作品,正是艺术蓬勃发展的明证。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