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前,基于我对俄国小说的一贯印象,以及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声,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小说。读完后发现恰好相反,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内容也相当直白,只是套了一层魔幻的幌子罢了。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布尔加科夫从1928年开始写这本小说,直到1940年临去世前还在修改。当时在苏联,文艺创作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创作者写错了一句话就可能被判刑。同时政治局势风云变幻,曾经在官方授意下的创作,没准过了几年就成了罪证。想要成为职业作家,就要加入作家协会,写些歌功颂德的宣传文学。协会里的作家几乎等同于公务员,衣食住行都由官方负责。布尔加科夫是位有文学良心的作家,不愿意委曲求全,作品风格又十分先锋,自然不受待见。到了三十年代,他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他曾因此悲愤交加,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手稿塞进了火炉销毁,好在后来在他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完成了这部小说,可是无法出版。直到1966年,也就是作者去世二十多年后,经过审查机构大量删改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出版,而完整的版本更要等到1973年才在苏联面世。

用十余年去创作一本无法发表的小说,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动力是什么呢?我想这首先是出于艺术家的本能,即使不能发表,也无法阻挡他手中的笔。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不平则鸣,他需要用文学创作来宣泄情绪。《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真实与虚构交织,以现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展开了超现实的情节,像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做的一场梦,很适合用弗洛伊德解析梦的那套手法来分析。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书中所有荒谬之处都可以按照这一观点来理解。《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三条故事线,对应着作者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他仇恨、鄙视那些对他造成直接伤害的人。他遭受过作家协会的刁难,无数批评家对他攻讦谩骂,他的作品又被禁,所以他要在小说里复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第一条故事线讲述魔鬼造访莫斯科,要搞一场盛大的魔术表演,魔鬼和他的随从们把作家协会、剧院、政府文艺部门搅得天翻地覆。小说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们,有的掉了脑袋,有的被警察抓走,有的进了精神病院。女主角玛格丽特得到魔鬼赠予的超能力后,把曾经批评过大师的文艺批评家的公寓砸了个稀巴烂,这段就是更明显的报复了。

第二,他热爱、感激自己的妻子。小说中的第二条故事线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大师」是一位小说家,作品受到攻讦,曾将手稿在火炉中销毁,这个角色无疑是作者本人的化身。玛格丽特是大师的爱人,对大师不离不弃,这个角色自然就是作者妻子的化身。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描写的十分动人,浪漫感伤的风格与其它章节截然不同,带有自传色彩。

第三,对于苏联的统治者,作者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小说中的第三条故事线讲述罗马总督判处耶稣钉十字架。这个掌握生杀大权的总督象征着官方权威,甚至不妨说相当于斯大林。他明知道耶稣是无罪的,还是给他判刑,事后又一直良心不安。他试图用各种方式减除自己的罪恶感,比如暗杀犹大、帮助马太等等。在小说结尾,总督得到了大师的宽恕。总督伤害耶稣,为什么要大师这样一个作家来宽恕呢?大师是作者的化身,耶稣的无辜形象同样也是作者自况,结尾等同于作者原谅了统治者。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对斯大林抱有幻想,还是不得不这么写。要知道,他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连不能发表的手稿都可能会被查收,即便是虚构创作也不能直接攻击斯大林。

此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作者喜欢细致地描写人物的饮食和住房条件,让魔鬼住进作协主席的豪华公寓大吃大喝。而作者自己正处于饥寒交迫的环境,可以看出他对物质条件的不满。

当然,这始终是一本文学著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政治寓言,不能把小说内容与现实严格对应,否则在苏联解体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就没必要读这本书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优秀的讽刺小说,继承了果戈里的传统。即便跳脱出当时的环境,小说中对官僚、庸俗、拜金的讽刺依然是有力的,而且文字幽默,妙趣横生。作者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从玛格丽特变成女巫、裸体在莫斯科上空飞行,到后来魔鬼举办盛大的宴会,这段情节天马行空,而且有着一气呵成的气势,是想象力的狂欢。书中魔鬼的几个侍从都写的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个直立行走、脾气暴躁的大黑猫,让我联想到莎士比亚戏剧里常出现的弄臣形象。

更有意思的是叙事手法。这部小说有三条故事线,彼此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呢?前两条线的交织比较简单,魔鬼选中了玛格丽塔作为晚宴的女主人,小说恰好以此分成上下两部,第一部是魔鬼大闹莫斯科,第二部是魔鬼的晚宴。至于第三条故事线,安排的就更有意思了。总督与耶稣的故事最早是魔鬼向两位作协成员讲述的,仿佛是魔鬼在讲述两千年前亲眼目睹的事实。之后讲到大师的小说写的就是总督与耶稣的故事,当情节继续发展时,这一段又成了作中作。最后马太、总督都直接登场了,大师还宽恕了总督。这些叙事上的花样让《大师和玛格丽特》有了元小说的色彩。

另外,书中的场景描写十分视觉化,对话很多而心理描写较少,读起来很像戏剧,可以原封不动地改成剧本。我看了俄国2005年翻拍的电视剧,在完全听不懂任何一句俄语台词的情况下,居然能清楚地弄明白每段场景对应书中哪一页。大概是布尔加科夫多年的戏剧创作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吧。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厚厚几百页我只用了三四天就读完了,非常值得一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