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孩子》是天童荒太的代表作,销量超过百万册,获过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还改编成了热门的电视剧。如此辉煌的成绩导致我对此书期待过高,结果读完之后很失望。这本书的两个问题都很有典型性,借此探讨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过于冗长。现在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抽时间读书是种奢侈,文字精炼是作家的美德。如果足够有料,我并不反对大部头。毕竟如果你写的是《三国演义》,再怎么精简都很长。可如果料不足却写的很长,只能说明作者没有下足工夫。《永远是孩子》的中文版超过六百页,内容注水太多了,至少可以删掉三分之一。
《永远是孩子》的故事分成两条时间线,平行叙事。第一条是十七年前,少女尤希住进儿童精神科医院,认识了男孩「刺猬」和「长颈鹿」。情节以极其缓慢的节奏推进,一直在描写医院的日常生活。直到大半本书过去了,才开始讲尤希患病的真相,原来她遭受父亲的侵犯。之后三个孩子决定杀死尤希的父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尤希。最后在医院组织的登山活动中,尤希的父亲遭遇事故摔落山崖而死,事故真相不明。这条时间线的缓慢节奏勉强还算可以接受,毕竟这些孩子很特别,可写的细节比较多,尤希的遭遇和孩子们的复仇也算是条完整的主线。
第二条时间线是十七年后,三个孩子都长大了,表面上变成了成熟的大人,其实内心依然伤痕累累。这条时间线有两个主要的故事线索,一是连环杀人案,二是尤希的弟弟探寻她当年住院的真相,这两条线索都比较无趣。尤希弟弟寻找的真相,读者已经在另一条时间线里读过了。至于凶杀案,虽然《永远是孩子》获了推理作家协会赏,但本质上并不是推理小说,没有为「谁是凶手」制造太多悬念,读起来很平淡。这条时间线的情节发展很凌乱,缺少逻辑,收尾也难以令人满意。我不打算透露结局,简单说来整本书没有一个正常人,读完全书会发现所有悲剧都是莫名其妙的扭曲行为造成的。
长大后这条时间线叙事节奏十分拖沓。比方说,主角间每次见面都写的特别详细:先是一番内心挣扎,然后打电话约见面,见面后一堆琐碎的对话,分手后又是一段内心戏。可是过后仔细想想,这些见面并没有推进情节发展,也没有加深人物塑造,只是在重复展示三人间的暧昧关系,尴尬地拖戏。
这本书里的对话特别多,可是台词水平很差,既啰唆又干巴巴。开头尤希和她妈妈争吵那一段,两人的对话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三流国产剧。作者又喜欢平白无故、不分场合地让角色发表一通演讲。比如说三个主角十七年后第一次重逢,明明是这么情绪化的场合,长大后当了律师的刺猬却生硬地讲了一堆「法律的本质是制定者的好恶」。我明白作者是想探讨法律的不完善,可是把观点硬塞进角色嘴里宣讲,这手法太不高明了。还有十七年后的第一个受害者,一个大妈深夜里在寂静无人的地方遇到了奇怪的陌生人,居然长篇大论教育陌生人要珍惜父母、父母也有难处,就算喝多了也不能这样吧。总之把台词精简一下,绝对能挤出很多水分。
第二个问题是风格过于阴暗凄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是虐待儿童的题材,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读到最后女主角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还是觉得过于虐心了。我不介意黑暗题材,前提是作者有明确的创作主题,比如揭露现实或是深入的人生思考,《罪与罚》就是杰出范例。如果缺少反思,那就成了纯粹卖惨。这本书写虐待儿童,可是完全没有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如何帮助受伤的孩子。小说里的儿童医院好像是个玩笑,心理医生是废物,没有给孩子们提供任何帮助。作者明显没有仔细查过心理学资料,用最浅薄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诸如「小时候被母亲用烟头烫过所以长大后怕见到女人抽烟」。读完全书,作者似乎旨在传达这样一个观念:童年遭父母虐待产生心理阴影,一辈子都不能享受正常人的幸福。如果仅此而已,这种故事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写到两起凶杀案的被害人时,又展开换位思考,伤害孩子的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这样说来孩子倒要原谅虐待自己的父母喽?什么样的借口才能让一个母亲用热水烫孩子?纯粹是颠三倒四的歪理邪说。
我事后翻了一下作者的履历,看了看他其它作品的简介,发现几乎都是同一路数,「儿时遭虐待,长大当变态」,完全把人间悲剧当小说卖点了。这样消费别人的痛苦,即使是虚构的痛苦,总也有些病态吧?
一不留神吐槽越來越狠,把这本书批的一无是处了,其实这本书还是有亮点的。除去糟糕的台词水平,作者的文字功力算不错,像是三个孩子登山的段落就写的很有感染力。这本书技术上的问题是次要的,主要毛病还是出在主题思想上。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我觉得日本作家过于热衷描写人性扭曲,而且动不动归纳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我曾经读过东野圭吾的《信》,整本小说都在写主角因为是杀人犯的弟弟,一直受到歧视,也是本凄惨的小说。读到结尾,没料到东野圭吾居然说歧视犯人家属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就应该背负枷锁活着,这番鼓吹歧视的言论让我大吃一惊。作为心态正常的普通人,我还是喜欢多读些真善美,对这类书敬而远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