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本。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书深入浅出,用短小的篇幅精炼简洁地介绍一个主题,我一直很感兴趣,这次挑了本佛学来读。
全书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的标题为《佛教与象》,引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指出佛学广泛复杂,要避免作出片面的论断。佛教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播过程复杂,派系千差万别,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对佛教有综合全面的认识。这章还将佛教与西方宗教做了比较。佛教几乎是无神论的,否认造物主的存在,与基督教、犹太教大相径庭,甚至使人提出「佛教是不是宗教」的疑问。作者引用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的观点,从实用性、经验性、伦理性、组织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佛教是一种宗教。这段宗教比较论完全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对国人来说恐怕要反过来分析才更有意义。
第二章是《佛陀》,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关于释迦牟尼的历史资料零星琐碎,没办法写出一部传记,只在出生、离家出走、得道、传教、去世这几个关键点上存在一定共识。我读完这章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区分关于释迦牟尼的虚构传说与历史事实。对于这种宗教人物的人生经历,还是当成故事就好,姑且听之。
第三章是《业与轮回》。通过此书我才知道轮回不是佛教的发明,印度文化中早就有投胎转世的观念。我一直觉得轮回与佛教的理论不协调。这本书里有个比方,说轮回转世就像一台升降机,做好事就往上升,做坏事就往下降,这套理论跟基督教里的天堂地狱差不多。可是佛教的目标并不是让人向上发展,而是脱离轮回。这好像是基督教讲了一堆理论,告诉人怎么上天堂,可是最后反倒说天堂地狱不重要,真正的目标是脱离这套死后上升下降的系统,这难道不奇怪吗?现在我知道轮回的概念另有出处,一下子就说得通了。另外,人们常说「六道轮回」,原来六道中的「天道」还分成二十六层,所以又有三十一天的说法。
第四章是《四圣谛》,我以为这一部分才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佛教里有许许多多的专门术语,搞得很复杂,其实用白话讲清楚并没那么难懂。所谓「四圣谛」,就是佛教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个是「苦谛」,说苦是人生的本质,没有人能逃避。佛教中列举了各种苦,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些名词没必要细说,总之就是人生中的各种负面感受。
第二个是「集谛」,解释苦从何而来。按照佛教的说法,苦来自欲望,包括感官愉悦,求生欲,毁灭欲等等。具体来说又有三毒、十结、五盖等说法,解释各种欲望如何带来烦恼、蒙蔽心灵。
第三个是「灭谛」,讲苦难的解脱。佛教宣称,一旦清除了欲望,苦难和轮回转世就会终结。这种终结的状态就是「涅槃」。但是佛教并没有解释、也不主张探求涅槃的本质。
第四个是「道谛」,讲解抵达涅槃的方法,就是所谓「八正道」。八正道是戒、定、慧「三学」的展开。通俗地说,「戒」就是不做坏事,提高道德修养;「定」是对内心的控制和锻炼,保持心态积极、内心平静;「慧」就是发展智慧,学习佛理。只要坚持修炼,追求知识与道德,最后就能清除欲望,告别苦难。
读这章的时候感觉佛教专有名词实在太多了,动不动就是「三什么」「四什么」,「五某某」「六某某」,让刚接触的人头大。
释迦牟尼大约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提出这样复杂深刻的理论,绝对是不世出的伟人。可是文明不断发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作为现代人不可能教条化地接受他所有的观点。这四圣谛,我有赞同的地方,也有反对的地方,下面逐条分析一下。
苦谛:人生中有痛苦,而且是无法避免的痛苦,这一点也不假。可是人生中也有许多快乐啊!把生老病死说的那么可怕,我就无法赞同。「生」是生命的开始,明明是件乐事啊,佛教偏說是苦,因为所有苦都是「生」带来的。衰老与疾病确实不好,但不要忘了这两样是与青春和健康相对应的。享受过青春才会衰老;正因为我们有健康,才把不健康定义为疾病。只说老病,不说青春健康,就像只能看见影子,反倒看不见光。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如果寿终正寝,自然消亡,也谈不上什么苦。而且就像动植物残体被细菌分解,重新变成养分,死亡中也孕育着生命。佛教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消极的,只说自己是实事求是。可是人间有苦也有乐,如果只看到苦,只强调苦,这种态度显然就是消极的。
集谛:我以为人世间的苦分成主观和客观。有些苦是主观的,是自作自受,比如嫉妒,贪心,爱攀比。这些苦都来源于自身的欲望,我完全赞同佛教的解释。于此同时,也有很多痛苦是客观的,比如饥饿和伤痛,说这些苦也是来自欲望,编出一些欲望的名词来,纯属无稽之谈。对于非洲饥荒儿童,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佛教这套说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灭谛:对于那些主观欲望造成的痛苦,消除欲望也就切断了痛苦的根源。而对于实实在在客观的痛苦,宗教顶多充当精神鸦片。但一个人生病了,他是需要看医生还是信佛呢?这不是一目了然嘛。再稍微探讨一下涅槃。到底什么是涅槃?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总之清除一切欲望就会实现涅槃。想象一下,一个人什么欲望都没有了,感受不到任何痛苦了,这个人处在什么状态?怕不是植物人吧!为了逃避痛苦,把自己从人变成一块木头,这真是因噎废食的极致。
道谛:最后的道谛我十分认同。不管信不信佛,提高道德修养、发展智慧、锻炼心灵都对人有益。佛教里培养正念的方法很有实用性,比如冥想的临床效果早已得到实验证实。
这本书的第五章到第七章写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发展。佛教的流派发展极其复杂,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觉得佛教传播的过程,大体上就是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
我一直视释迦牟尼为伟大的智者、思想家,把佛教理论当成一套哲学。按照这本书所写,他本人并不想当什么教主,也对超自然能力什么的不屑一顾。可是在去世后,他的地位越来越至高无上,几乎被尊为上帝了。道理很简单,普罗大众缺少耐心和智慧去钻研佛学,对宗教的理解就是偶像崇拜。甭管是如来佛还是上帝,甚至关二爷、张天师,只要能保佑信徒就好了。无论佛经里有多少智慧,都比不上灌顶这类神秘仪式吸引人。书中提到日本的水子供养,是日本佛教为那些流产、死产或人工流产的人举行的仪式。失去孩子的父母供奉一尊小型的地藏菩萨像来纪念胎儿。这个菩萨像会带上婴儿围嘴,两侧放上玩具。假使释迦牟尼能穿越时空看到这一幕,不知会做何感想。我不禁联想到马克思曾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八章写佛教伦理,作者提到人工流产、人权这些现代问题时过于牵强附会。第九章写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介绍了一些历史知识。全书到此结束。
真正理解了一门课题,才能够为初学者作深入浅出的解释。这本书用有限的篇幅介绍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写的清楚明白,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对佛教有兴趣的人都不妨读一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