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却常被一般人所忽视。无论是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还是心肝肺的大问题,谁都会有些基本的常识吧?可是对于情绪病,普通人又有多少认知呢?我自觉知识有所欠缺,一直想读一读相关书籍。可问题是,太专业的心理学专著读不懂,浅显的心理自助书又往往是些没用的心灵鸡汤,想要找到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心理学书并不容易。 这本《伯恩斯新情绪疗法》(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戴维·伯恩斯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其专业性毋庸置疑。这本书面向普罗大众,没有高深复杂的术语,里面的案例容易理解,提供的自助方法易于实践。对于心理学门外汉,这本书是一个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很好的起点。 全书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很多测试和表格,我不打算也没办法在一篇短文里逐一复述书中内容。书中占用篇幅最长、令我收获最大的是以下三方面: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实践以及构建自尊的途径。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这套疗法最基本的前提是:你的情绪是你的「认知」所创造出来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整日忙碌照顾婴儿,晚上终于把婴儿放到床里让他睡觉。当你刚打算休息一下,婴儿却自己爬下床走出卧室。一方面,你可能会很恼怒,觉得婴儿一分钟都不让你放心;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很高兴,因为这是婴儿第一次自己爬下床,说明他长大了更独立了。对于同样的事件,却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你的感受取决于你的想法。再想一想生活中的烦心事吧,比如塞车、排队、约会迟到,为什么有的人会大发雷霆,而另一些人却能泰然处之?如果你一直想着「真倒霉」「真不公平」,难免会生气;如果你认为这些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日常事件,你可能就会更平静。 情绪来自于认知。所以,如果你患了情绪病,长期处于抑郁、暴躁的状态,说明你的脑海里有错误、扭曲的认知。书中列举了许多认知扭曲,比如: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思想:你以黑白分明的范畴来看待事物,如果你的表现不够完美,你就会认为自己彻底失败。 过于概括:你把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看做是一个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 跳跃式结论:即便没有确定的事实令人信服地支持你的结论,你也会对事情作出一个消极的解释。 诸如此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概括一下,就是「不理智」,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当一个人遇到糟糕的事,比如失恋、患病、欠债、家庭矛盾,很容易产生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