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乃大道》收录了余光中二十余篇散文,如标题所示,主要谈翻译。
文学不分国界,世界文学经典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可是常人难以精通多门外语,欣赏外国文学主要依靠翻译。我从小喜欢外国文学,非常敬佩翻译家。长大后却发现,原来翻译工作待遇很差,文学翻译尤其廉价。这一现象的一大成因恐怕是误把翻译当成单纯的技术活,低估了翻译家的辛苦。
一名优秀的翻译家,既是学者,也是作者。
要读懂原文,不能只靠一本词典,还要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典故。书中提到,赫胥黎的名作《Brave New World》,不识典故的人会错译成《勇敢的新世界》;其实这个标题出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名句,此处Brave应该译成「美好的」而非「勇敢的」。国内有过出名的误译事件,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闹出了大笑话。没有足够学识,搞翻译是误人子弟。
翻译是再创作。懂得原文意思了,还要恰当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书中讲到诗歌翻译,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语法和韵律,不可能完全还原,译者要自己推敲斟酌,几乎是重写。即便是散文,同样要句斟字酌,挑选合适的词汇,调整句式与顺序。否则照搬原文,写出来就是生硬的翻译腔。所以一个好翻译,一定也是个好作者。
书中半数文章都谈到「中文西化」,也就是翻译腔的问题。这些对于汉语的思考,超出了翻译的范畴,实质上是探讨如何写好中文。
众所周知,现代白话文乃是五四运动之后才普及的,距今不过百年。这样短的历史,作为语言只好算作新生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隔阂,古代文学经典难以直接消化。韩柳欧苏的文章,我们可以学习立意与布局,具体的遣词造句则无法直接借用。在西盛东衰的大背景下,白话文的不足,往往靠模仿西方外文来填补。西化中文有利有弊,确实有人能活用西式句法写出磅礴雄浑的文章来。可惜更多人是邯郸学步,人家的优点没学到,反倒学了一身毛病。书中列举了十多种毛病,大致可以分为滥用虚字、迂回抽象、硬套欧式语法这三类,接下来简要摘述。
滥用虚字
所谓虚字是指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如「关于」「的」「地」。适度使用虚字可以调节文字,充当文章的润滑剂,用滥了则会造成淤塞。
书中举例:
他讲了许多关于老李的往事。
这里「关于」根本没用,不如干脆说成:
他讲了许多老李的往事。
再比如「的」字,现代中文里「的」包办了各种作用,如形容词(美丽的,有趣的),判断词(对的,好的),从属词(他的,我的),形容子句(警察抓走的那个人,他送你的礼物),表示身份(当兵的,教书的,做妈妈的)。一个字有这么多用法,一不小心就会滥用,「的的」不休。
书中举例: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如改成:
杨柳弯弯,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另外一个例子:
我们的祖母,我们的母亲的少女时代已无从想象了……我们的姐妹,正如我们,到了一个多变幻的歧途。最使我们怀想的是我们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姑姑……停止了我们的想象吧。关于我那些姑姑我的记忆是非常简单的。(何其芳《哀歌》)
这段文字里滥用「的」简直可怕。
同理还有副词「地」: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起民谣。
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
这些「地」都可以去掉,换成逗号。
虚字用多了使得文法纠缠,绕着圈子说话,比如下面这段:
对自己的才能作了无益的消耗……诗人在敌人的占领的区域过着灾难的岁月。他吞咽着沉哀地过着日子,怀念着战斗的祖国。(艾青《戴望舒诗选》序言)
「对自己的才能作了无益的消耗」不如写成「浪费自己的才能」;「敌人的占领的区域」就是「沦陷区」;「吞咽着沉哀地过着日子」语法绕来绕去,简直不通。
迂回抽象
书中提到弱动词,是把简单直接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比如: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研究。
「作出」「进行」就是万能动词。「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不如写成「反应十分热烈」;「已经进行了研究」不如写成「已经研究过了」。
这种「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可以说是「名词成灾」,把动词架空了,全变成抽象名词。比如:
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
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
他不愧为热情型的人。
「很有名」偏偏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读性颇高」不如干脆说成「很好看」;「难度很高的」明明就是「很难」;「热情型的人」其实就是「热情的人」。
还有抽象过度的「某某主义」:
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
其实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硬套欧式语法
中文不分单复数,没有时态语态变化,词性自由变化;如果硬套欧洲语言的文法,就会伤害中文的灵活性。
比如:
同胞们、师生们、顾客们、观众们、球员们
这些「们」都很累赘。
再比如动词语态,硬写成被动式: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他被怀疑偷东西。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这些都可以改写成主动语气。被动语气一来不够自然,二来中文动词没有变形,反复用「被」字来表示被动语态,导致文字千篇一律。
中文可以省略代词,比如:
你这件新衣真漂亮,我真喜欢(它)。
他这三项建议很有道理,我们不妨考虑(它们)。
花莲是台湾东部的小城,(它)以海景壮美闻名。
舅舅的双手已经丧失了(它们的)一部分的灵活性了。
这几句话括号中的代词都应该省略。
还有一些英文中的惯用说法,比如「……之一」「在一定程度上」: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这是他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定的程度上,我愿意支持你的流行歌曲净化运动。
陈先生在针灸的医术上有一定的贡献。
这些说法看似精确,其实平添繁复。先说「最伟大」,再说「之一」,还不如直接说「伟大」。「一定程度上」,也说不清倒底多大程度。这种套话不如少用。
英文中多有从句,如果硬套在中文里,就会轻重不均,句子臃肿:
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是一种浪漫的最多只能维持三四年的迷恋。
当许先生回到家里看见那枝手枪仍然放在他同事送给他的那糖盒子里的时候,他放了心。
我决不原谅任何事先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的人。
这几句不如写成:
他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是一种浪漫的迷恋,最多只能维持三四年。
许先生回到家中,看见那枝手枪仍然放在他同事送他的那糖盒子里,就放了心。
任何人事先没有得到我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我决不原谅。
对比改写后的句子,不难看出原来的句子有多冗长。一看见「当……的时候」「什么什么的某某」,就要小心了,不要搞出不伦不类的从句来。
除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中文西化问题,书中还写到了翻译甘苦、翻译教学、比较文学等等。不过还是谈中文西化的那些文章最实用。书中指出的许多毛病,我自己就常犯,看得一头冷汗,实在惭愧。如果有人想要提高中文写作能力,应该仔细读读这本书,看看自己有哪些文字病该纠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