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现实与虚幻之间:读菲利普·K·迪克的《尤比克》

 

菲利普·K·迪克是科幻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只要是稍微涉猎过科幻的人,就算没读过他的小说,总也看过几部由他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等。我从大学时开始接触他的小说,这些年来陆陆续续读了不少本,最近则读了这本《尤比克》。每读完一本,都加深了我的一个印象:菲利普·K·迪克是位伟大的科幻奇才,同时也是一个蹩脚的三流小说家。

这个说法乍看上去似乎很矛盾,实则不然。在我看来,科幻小说恐怕是与文学艺术联系最弱的小说类型,几乎是处于纯文学的对立面。科幻小说的主要看点在于脑洞大开的科学幻想,其余要素都是配料。越是硬核的科幻粉丝,往往越对科幻小说的文学性漠不关心。即便是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这样的科幻大师,写出来的东西都像是科研报告,几无艺术性可言。

哪怕是在科幻圈里,菲利普·K·迪克的写作水平也只能算中等偏下。他写不出可信的人物,所有角色都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读完《尤比克》,我甚至无法描述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他写不出像样的对话,书中每句对话都像是作者硬塞进角色嘴里的。至于设置悬念、调动情感、烘托氛围这些花活他就更做不来了,导致明明书中人物处在生死关头,我读起来却一点触动都没有。

这毕竟不是我第一次读他的小说,对文字上的毛病早有预料,也就不过多吐嘈了,还是多关心一下书中的脑洞。在科幻方面,这本书主要有三个设定:

第一,刚死去的人可以冷冻起来,处于半生半死的状态(原文half-life,中文版翻译成「中阴身」,好古怪的译法)。处在这一状态的死人可以短暂地激活大脑,拥有意识,可以与外界交流。这是全书中最核心的设定。

第二,未来超能力普及,会读心术和有预知能力的人使用超能力盗取商业机密。与此相对应,也有专门的反超能力公司,保护客户的隐私。小说中的主人公乔·奇普在一家反超能力公司担任技术员。这一设定表面上似乎很重要,书中也用了不少篇幅描写超能力,其实只是个幌子,那些超能力/反超能力角色都是龙套。

第三,未来所有产品都需要付费使用,连自己家的房门都要投币才能打开,没钱甚至出不了房间。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小讽刺,跟主线情节没什么关系。

书中主要的情节是:主人公乔·奇普所在的反超能力公司接了一单大生意。他和公司老板朗西特,还有一群反超能力者,一起去了月球。这其实是对手公司设下的阴谋,他们遭到炸弹袭击,朗西特被炸死,其余人带着朗西特的尸体逃回地球。他们将朗西特放入冷冻棺材,试图与处在中阴身的朗西特交流,可是却无法建立联系。之后出现了两件怪事:一是所有事物都在加速腐朽,一开始是食物迅速变质,后来有的东西开始时间倒流,比如汽车变成旧型号;二是到处出现朗西特,比如硬币上的头像变成朗西特,电视上播放朗西特的广告。最后朗西特本人出现,向主人公说明当初在月球上幸存的其实是朗西特,其他人都被炸死了,乔·奇普这一群人都处在中阴身状态。在中阴身的世界里,他们遭受到反派乔里的攻击,一个接一个死去,唯一的解救办法是使用一种叫做「尤比克」的喷雾,可以延缓时间倒流。结尾主人公获得了尤比克,得到拯救。而理应处在现实世界的朗西特,突然发现身上的硬币出现了乔·奇普的头像。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读多了菲利普·K·迪克的书,会发现他有点「一招鲜,吃遍天」。他反复探讨同一个主题:如何区分现实与虚幻?他笔下的人物往往身陷奇特的梦魇:自己的记忆可能是虚假的,自己可能已经死了,自己可能是机器人,自己可能患了精神障碍,自己可能生活在虚构的世界里。这种对现实的怀疑伴随情节发展愈演愈烈,小说结尾也总是模棱两可,从不给出具体的答案。就像在这本小说里,到最后也没有讲明尤比克是什么,为什么朗西特的世界里会出现乔·奇普头像的硬币,现实与虚幻完全混在一起了。

如果你喜欢看科幻片,会发现有很多类似主题的「烧脑」电影,比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等等,连开放式的结尾也都如出一辙(比如《盗梦空间》结尾的陀螺)。而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要比这些电影早了几十年,是当之无愧的先驱。所以我说他是伟大的科幻奇才。尽管他的写作水平不怎么样,可他是真正有新想法的人,他粗糙的小说远比手法圆熟的陈辞滥调更有意义。

跟许多脑回路异于常人的奇才一样,菲利普·K·迪克的才华出自于独特的个人特质。他嗑药,信仰神秘宗教,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这些都成了他的灵感来源。有时我会想,如果才华需要如此高的代价,当个平庸的人也没什么不好。

最后总结一下,《尤比克》是本不太好评价的书。这不是本文学意义上的好小说,可是有独特的科幻创意,而这些创意又被后来的科幻作品过度挖掘,现在看来未必有新鲜的冲击了。至于值不值得读,就只好见仁见智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