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女性爱情幻想:读珍妮斯·A·拉德威的《阅读浪漫小说》


先给译名挑个刺:标题中的「浪漫小说」,更常用的说法是「言情小说」。这本书发表于八十年代,是最早研究言情小说的学术专著之一。我对言情小说没什么兴趣,压根没读过几本。但我知道言情小说是商业上最成功的小说类型,市场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作为一个喜欢阅读与写作的人,我觉得自己应该了解一些关于言情小说的基本常识。

这是一本学术味很强的书,读起来不是太轻松。比方说,书中动不动就出现这样的句子:「假若这个文类至关重要的生成母体就是读者对于它的理解,那么,我将试图确定,同样的叙事功能序列是否适用于这些文本中的每一部。」「经由与被视为『他者』的人建立关系而获得的独立自主和差异感,以及通过与一个和自我几难分辨的个体的结合来实现界限的消解和个体意识的消失。」有时会觉得文字绕来绕去,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高深很麻烦。不过书中举了大量实例,只要耐心一点,不难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跨过表面的阅读门槛后,会发现学术著作的好处:干货多,逻辑性强,有创见。

由于原著出版时间太早,有些内容难免过时了,作者本人也在引言中对此表示遗憾。流行小说更新换代很快,这本书中讨论的历史言情小说(Bodice ripper,直译是「紧身胸衣撕裂者」,这个名字非常生动,不难想像书中都是些什么内容),在七十年代红极一时,不过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退流行了。一个当代的言情小说读者,恐怕根本没读过这本书里提到的那些老古董。尽管如此,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书中对言情小说读者的分析依然具有价值。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没有直接谈言情小说,而是探讨美国书籍出版发行的变革历程。这一角度很巧妙,作者确实独有见地。书籍拥有文化与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出版业发展初期,无疑更重视文化,只服务于少数文人雅士。随着普通民众识字率上升,印刷技术、销售渠道的发展,书商可以将海量廉价书籍卖给消费者,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商业的本质是牟利,资本家并不在乎书籍的质量,重点是能赚多少钱,卖一本书和卖一罐豆子、一块肥皂没有区别。然而每一本书都是独特的,如何才能像豆子、肥皂一样保持稳定持久的销量呢?答案就是类型小说,打造内容、风格统一的品牌丛书,培养出固定的读者群,侦探小说、科幻小说、西部小说就是这样诞生的。

书中提到:「海西(禾林出版社的推销员)无视出版业的传统智慧,于1971年开始着手证明,完全可以像销售其他任何一种商品那样销售书籍。他指出,在策划促销宣传活动时,产品本身的品质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具备找到受众或消费群体的能力,并发现一条可接近受众的道路,最后通过一个刻意塑造的形象,将诸如肥皂、面巾纸或浪漫小说这类通用产品和公司名称之间的关联深刻于消费者的脑海之中。」

比起其它类型,言情小说的优势在于目标读者明确并且广泛,所有女性都是潜在读者。只要把言情小说放在杂货店、药店这些妇女常去的地方,就能接触到大量消费者。而且女性阅读量超过男性,购书欲望更强。

当书籍成为商品,重点就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言情小说出版商非常重视市场调研,力图发现言情读者的阅读动机、对人物和情节的偏好。在本书的第二章里,作者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她并没有对言情小说的文本进行分析,而是通过问卷、座谈与读者交流,分析这些读者为什么喜欢言情小说。这一读者群体在书中被称为「史密斯顿(匿名社区)的女性」,虽然总数不多,但具有一定代表性。这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在第二章介绍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后,接下来的第三章分析了史密斯顿女性为什么阅读言情小说,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作者运用了不少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在我看来稍微有点小题大作。简单通俗地说,这些家庭主妇阅读言情小说是为了消遣,逃避现实。家庭主妇生活辛苦又单调重复,每天都是照顾丈夫和孩子,做饭、收拾屋子、洗洗涮涮。人不是机器,长此以往必然难以忍受,需要娱乐来填补空虚。比起喝酒、看电视,读言情小说是一种无害的消遣方式。言情小说提供了浪漫爱情幻想,是虚幻的精神麻醉,满足了家庭主妇们的情感需要。史密斯顿女性喜欢强调言情小说的教化作用,她们认为通过阅读言情小说学习到了历史、地理知识。依我看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辩解的说辞罢了,与「看美剧是为了学英语」「玩狼人杀是为了锻炼思维能力」大同小异。因为言情小说名声不佳,容易被人看不起,所以她们才要为自己辩护。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了史密斯顿女性心目中「理想的」言情小说和「失败的」言情小说,并在第六章里进行了更深入的总结。这里所谓的理想与失败只是史密斯顿女性的主观看法,只代表了七八十年代一小群读者的口味,有些「失败的」言情小说反而更畅销。这几章内容很多,我注意到的几个要点是:

一,这些史密斯顿女性读言情小说完全是为了满足幻想,不在乎文学质量好坏。书中指出:「当代浪漫小说最引人注目的语言特征或许就是,它从始至终所使用的句法规则都极其简单,但仍足以让它自我标榜为『文学』」「显而易见的冗余和文本间的重复是浪漫小说的典型特征。」这些书几乎是故意写得如此拖沓:「通过反复使用相同且数量有限的词汇,浪漫小说的通俗易懂和直观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即便是最懒怠、最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能了解故事的发展,掌握它的含义。」与此相对比,她们会觉得简·奥斯丁的书太难读了:「好几位女性都承认,虽然她们喜欢她笔下的女主人公,而且也觉得她的故事很吸引人,但只有当她们不累、独自一人或愿意花时间琢磨她的语言结构时,她们才会去读她的作品。乔伊惋惜地说道:『她的句子太让人费解了,我真的得努力地细加思索,然后才能明白她的意思。我没法一边读她的书,一边做别的事。那可是很不容易的事。』」

二,由于史密斯顿女性读言情小说的真正目的是满足幻想,所以会执着于固定的套路。她们不在乎故事情节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反而从固定的套路中感受到一种安心舒适感。她们心中理想的言情小说要符合以下标准:以女主角的视角叙述故事,从而保证代入感;讲述一个女主角和一个男主角之间「一夫一妻」式的爱情故事;大团圆结局;等等。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书她们就不喜欢。比方说她们不喜欢《荆棘鸟》,认为它太「沉郁」了,小说中「太多艰难困苦的描述了」。不管什么书,只要结局不圆满,不能帮她们逃避现实,她们就会敬而远之。她们所谓的「失败的」言情小说都是破坏了幻想。

三,言情小说几乎是软色情读物,可以从中看出女性的性心理。比起纯粹的肉欲,女性更在乎情感呵护。言情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全都英俊潇洒、高大威猛、有权有势,这自然不用多说;与此同时,男主人公的必需品质是能体贴呵护女主角,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和细微的情绪变化。言情小说里还经常上演强暴戏码,甚至发生在男女主人公之间,乍一看令人匪夷所思,搞不懂为什么面向女性读者的书会有这样侮辱女性的情节。实际上女性的强暴幻想并不稀奇,有很多相关的心理学分析,这里就不细说了。史密斯顿女性能看出哪些言情小说是男作家写的(即使作家用了女性笔名),不得不承认男女有别。

《阅读浪漫小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让我学到不少。熟悉言情小说的读者读了这本书,肯定会有更多感触,比如书中对言情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书中的研究手法差不多可以原封不动挪用到网络小说上,写出来也会很有趣。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