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布达佩斯游记

 

这次去布达佩斯属于临时起意。由于四月份回国,把今年的假期用掉了一半,没有长途旅游的余裕,之后大半年我都没怎么出门。今年的一战停战日恰好是周一,周二再多请一天假就连上周末凑成了四天的小假期,于是就决定去国外转转。备选地点有好几个,因为发现了便宜的机票,最后就选了布达佩斯。

十一月是布达佩斯的旅游淡季。我一向讨厌人多,淡季正合我意。到了布达佩斯才发现,淡季之所以是淡季,自然有不方便的地方。我下午两点多出机场,当时阳光还很耀眼;没想到去市中心吃了一顿便餐,再出门就已经天黑了,而且天黑以后格外冷。按地理位置来算,布达佩斯本该比法国晚一个小时,实际上却使用了相同的欧洲中部时间,导致天黑特别早,下午四点多就日落。我在假期里又不肯早起,每天出门最早也要十点,白天就显得格外短。

我倒没有为此过于纠结。因为在我看来,布达佩斯最美的是多瑙河夜景。抵达布达佩斯的第一晚我沿着多瑙河两岸步行绕了一大圈,黑夜里的‌塞切尼链桥‌、国会大厦、布达城堡金光闪耀,宛如幻想故事里精灵们居住的仙宫。要是古人穿越到现代,看见这样华丽的景象,一定会被震撼到目瞪口呆吧。隔天我又按照同样的路线走了一圈,虽然几个地标建筑依然称得上富丽堂皇,但是少了灯光的衬托,相较之下就没那么惊艳了。


布达佩斯城堡山让我联想到了布鲁日,都是在一片较小的区域里集中了大量古典建筑。出名的渔人堡原来不过是个观景台,有点失望。马加什教堂的彩色马赛克屋顶挺有趣,好像毛衣图案。布达城堡规模很大,里面有好多间博物馆,我只是在外面转转,没有进去看。




刚到欧洲时,每次旅游都努力把景点看仔细,每个博物馆都要走遍所有展区。后来意识到自己的艺术修养有限,看不出什么花样来,兴趣就淡了。就拿国会大厦来说,除了高大宏伟、雕像精美、哥特复兴式尖顶高耸入云这简单几项,我的词汇很快就用完了,说不出更多的好处来。布达佩斯有九座跨越多瑙河的桥,最古老的塞切尼链桥于1849年完工,最新的拉科奇桥则竣工于1995年,前后相差了一个半世纪,风格、技术大不相同。如果是懂桥梁的行家,一定能看出很多趣味来,而我只是随便看看外形差异。说穿了大多数游客都是如此,平时未必对建筑、雕塑、绘画有多大兴趣,旅游时却不肯错漏一处拍照景点。明白这一点,我就习惯纵容自己的懒散,错过景点也无所谓。

后来我倒也认真逛了两间博物馆,一是布达佩斯复古互动博物馆,二是恐怖之屋。

我对苏联一向很有兴趣。匈牙利曾经是铁幕里的苏联卫星国,有很多共产主义旧时遗迹,我当然要看看。复古互动博物馆里有许多旧书、旧家电、香皂、洗涤剂等日用品,我明明是第一次见到,却觉得似曾相识。这大概是因为共产主义国家深受苏联美学影响,在产品宣传、设计、包装上有统一的风格。看到匈牙利当年的儿童杂志,其封面绘画风格与我小时看的儿童杂志相差无几,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最有趣的是一间完整的房间,还原了苏联时代公寓里的客厅和厨房。坐在房间里的沙发上,看着黑白电视上播放的怀旧节目录像,好似真的穿越时空了。另外一部分有趣的展品是飞行服等科技产品,充分体现了复古未来主义美学。



恐怖之屋先后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用作保安局的总部,无数人在这里被审讯、拷打、折磨、杀害,这个博物馆记录了匈牙利最黑暗的时代。博物馆里有详实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认真看完需要花上不少时间。最让人不适的是地下室,里面有过去的囚室和绞刑架。这是个非常值得一看的博物馆,尤其推荐给历史爱好者。有几个缺点让我不太满意。有些人为渲染恐怖感的手法显得廉价,比如房间里没完没了非常吵的惊悚音乐,还有进入地下室异常缓慢的电梯。这毕竟是个反映严肃历史事件的博物馆,不是游乐场的鬼屋,没必要刻意吓唬人。这里的政治倾向也过于明显了,比如纳粹展览只占了博物馆极小的部分,剩下的全用于展示苏联的恶行,博物馆不如改名为「共产主义恐怖之屋」。而且展馆没有展示历史的全貌,好像所有悲剧的起因都是「外国坏人」,匈牙利是纯粹的受害者。我参观的那天正好遇到当地青少年的团体,大概是学校组织的爱国教育活动,这正好证明了这个博物馆的政治宣传作用。

接下来聊聊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吃喝玩乐内容。我爱吃肉,喜欢浓烈的调味,匈牙利菜很合我的口味。最出名、一定要吃的当然是匈牙利炖肉「古拉什」,我在路边平价饭店和一家出名的传统犹太饭店各吃了一次,味道都很好。街头小吃「兰戈斯」吃起来像是葱油饼和披萨的组合,味道简单直接。我在一家很火的网红店吃了烟囱蛋糕,老实说除了外形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布达佩斯有相当大的华人群体,我走之前还在一家华人餐厅里吃到了𰻝𰻝面。



布达佩斯以温泉著称。位于城市公园的塞切尼温泉浴场已经成了旅游景点,我没进去泡澡,只是在周围的广场和公园逛了逛。那里的游客实在太多,让我对卫生条件存疑。我找了一家比较偏僻的疗养院,外观很不起眼,下午三点之后才对外开放,去的几乎都是当地人。事实证明这是个很好的选择,干净,人少,很让人放松。

我在中央集市和瓦茨大街逛了逛,这里跟西欧大城市的购物街比起来略显寒酸。很有趣的一点是商业区到处都能看到泰式按摩店,搞不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客户需求。

还有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废墟酒吧,是由过去犹太人聚集区废败的建筑改造而成。我第一次去出名的Szimpla Kert酒吧是在下午,这里在阳光照射下看起来实在太脏,墙壁、地板、家具都乱糟糟脏兮兮,我转了一圈就离开了。后面我又在夜里去了一次,配合霓虹灯光,这里的确有些时髦朋克味道了。可惜白日里的肮脏印象在我脑海里停留不去,我实在没心情在这里喝东西,还是转了一圈就走了。



身为游客,始终是走马观花,对参观城市只有肤浅的理解。这个观点放在哪里都正确,布达佩斯却让我格外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游客和当地居民好像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彼此没有交集。匈牙利语是一门奇特的语言,和其它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关系不大,对外国人来说非常难学。我在布达佩斯完全是个文盲,连地名都不会念。我路过电影院,看到完全陌生的电影海报,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匈牙利有着悲惨的过去,今天依然是欧洲里相对贫穷的国家。游客们喜欢看的城堡宫殿,与当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又有多大关系呢?在短短四天的时间里,我又有什么能力理解这里的历史与现状,与当地人共情呢?旅游只是娱乐消费罢了,没办法也没必要有更多奢求。

最后说个有趣的小典故,表演艺术家陈强五十年代去布达佩斯访问演出,作为纪念,他给大儿子起名叫陈布达,二儿子叫陈佩斯。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